报协简介 信息技术委员会 广告委员会 发行委员会 计划财务委员会 经济研究委员会 印刷物资委员会 行业报委员会 保障服务委员会 新媒体委员会
滚动新闻

报人社区

新闻晨报前副总编,三亚日报前总编金乐敏:谈谈如何做好媒体人

2016-04-06

在飞往三亚的航班上,80%的航空公司都会为乘客提供一份当天的《三亚日报》。这份被称作是“飞行在空中的报纸”,在三年前的名字还是《三亚晨报》。今天采访到的睿问导师,正是将这份地域性发行报纸升格为全国性发行报纸的人,上海《新闻晨报》创办人之一、《三亚日报》前总编,金乐敏。


新闻业界最需要那种人才?传统媒体的创新之路在哪儿?面对职业压力该如何自我调整?在与金乐敏的采访对话中小睿为你找到了答案。

互联网时代的快捷,让人们都倾向于把互联网的文化称之为“快餐文化”。但金乐敏并不认可这个概念。他说:“现在的PC端和移动端一样提供给了我们很多耐咀嚼的优秀文章,同时延展有深度分析、历史回顾、国际评论等等。有很多长篇的深阅读文章,甚至比纸质刊载的还要精彩。所以不能以“快餐”,来对互联网简单定义。

 

他认为,现在是“全媒体时代”,是“快餐文化”和“慢读文化”并存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快”与“慢”共存的背景下,我们的记者要像战斗力最强的海军陆战队一样,既要能短兵相接、又要能高科技武器攻击,需要全方位的素质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就传统媒体来说,往往是分工极其明确的:文字、编辑、摄影、校对各司其职,自身局限性较大,这样就无法适应现代潮流。顺应时代,就要与时俱进,就要全面,写得了文字、编得了文章、拍得好照片、玩得转互联网,十八般武艺尽可能都会,这样的记者才能全媒体化。否则,就容易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全才的记者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在需求导向的社会,顺应时代的内容都是顺应受众需求的。不论是适应读者快速预览的头条简报还是渴求脑补的深度报道,都是现代社会读者所需要的。金乐敏在带领记者团队时候,都会要求记者先是“短平快”、然后“广深透”,要能透过表象看本质,看到冰山下隐藏的更多的信息,挖的越深,内容就越值得看。


在受众点赞投票的今天,有些读者喜欢“快”,喜欢“杂”,所以喜欢快速浏览短小精悍的信息,但是,这个”碎片化“跟互联网本身并无关系。互联网是一个容器,是一个超级大的容器。就类似于口袋、麻袋、集装箱都是容器一样,因为互联网这个容器的容量无限大,所以里面的内容就显小、显碎了。面对浩瀚宇宙,地球月亮都是碎片。

 

根据这种现象,媒体也在细分,有些拼资讯量、有些拼深度。现在,小小手机上,有一些微信公众号,则是慢阅读的典范,不少深度文章的影响力,都是因手机传播而造成。但是,如果受众本身是快速浏览的习惯者、或者是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读者,是读不了这类文章的。

在互联网时代,发行数据和广告数据都说明纸媒在走下坡路,众多纸媒行业都在寻求转型。在媒体从业二十三个年头的金老师认为:阅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纸媒下滑的重要原因。传统媒体的下滑是必然的,传统媒体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是在所难免的趋势。但尽管眼下纸质媒体生存空间很小,它的创新之路却很广。

 

比如新京报投资无界传媒客户端,以扩大新京报的品牌;南方都市报把自己的内容放到“并读新闻APP”上去传播,扩充了自己的阅读量,据悉,“并读APP”当月的下载量就已经超过五十万。一份报纸的传播影响力在“纸上”开始淡出,但是在APP上却还可以继续扩大。一份报纸的发行量突破一百万已是天文数字,但作为客户端却可以轻松的实现年度用户量八百万甚至一千万。

 

纸媒可以在“纸外”去探寻自己的未来,空间会大很多。报媒的出路在哪里,很好的一个创新和开拓思路就是将自己原有的品牌、思想和元素融入到新的载体上去。例如界面和澎湃都是属于同一个报业集团之下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从前报业集团是乐于开办新的报纸,而现在是要把纸质的媒体收缩,然后扩充一些和移动互联网密切相关的新的媒体,以适应阅读方式的转变。

新闻媒体是一个高压的行业,而在金乐敏看来,一份热爱能够抵挡得住大部分的压力。他说,媒体是一个特殊行业,投奔、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很多是把自己的“爱好”和“饭碗”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他自己而言,则是累在其中,却也乐在其中。他说,“我一直秉承三个词语:敬重、敬爱、敬畏,因为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不会觉得这是压力,就不会觉得有更多痛苦。"


他认为,如果是由于上进心带来的压力,那么面临的是竞争的压力,那属于“阳性”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能转化为动力。而会造成真正痛苦的,是负面的压力,有时,由于个人自身工作的过失、过错造成的压力,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所以,从积极的角度看,压力不存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己造成的压力,只要自己能不断完善、做的更好,压力和痛苦也就会减少。

 

对于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压力,他认为“女性在职场中会遭遇比较不公平的待遇”这样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在新闻行业中,女性并不比男性差,现在很多拼杀第一线的知名度很高的记者,都是女性。女性肯定有最适合自己从事的行当和职业,不能说所有的行业都是对于女性有不公平待遇的。所以建议不适合女性的行业,女性可以离开,去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行业。根据自己的优势来选择职业,求职也要知己知彼,明白“我是谁”这个问题,才能寻找和自己匹配的职业。


正月初十,小睿采访金老师。他说“明天的这个时候,我应该就已经在去三亚的飞机上了。马上要开学了,我得去给学生上课了。”


从上海到三亚,三年来金乐敏就在这两个相距两千五百多公里的城市间完成着自己从总编辑到客座教授的角色转变。

 

金老师是一个乐于和他人分享的人,他说自己的这种性格“太适应”讲台生活,朋友们给他取外号叫“拉讲”,意思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把他拉出来,他都很能讲。


从媒体一线“操盘手”岗位转到媒体传播教育领域,金老师常常会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来教授课程。“我很喜欢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所以我会把自己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然后传授给学生。”在带领媒体团队时,金老师和采编人员的关系是亦师亦友。而在课堂中,他又会把自己在新闻行业中看到的缺陷和不足与学生共享。他坦言,相对于培养一个成功的新闻记者而言,对于一个新闻专业学生的塑造则更为容易

 

谈到自己的职业收获,他说,记者这个职业就好比厨师一样,怎么样“选材”,怎么样“用料”是关键。判断力、观察力和思考力是最为重要的素质。


“这么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我认为我收获最大的就是提升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


新闻行业最重要的职业特长就是敏感性和灵敏性强,灵敏性就是说,要像美国西部影片中牛仔的掏枪速度,一定要快!掏枪速度慢了,就比不过人家了。不管是敏感性还是灵敏性,都是服务于新闻的,服务于新闻就牵涉到开掘的角度、广度、深度。这一些与从事的年龄无关,也许3年、也许13年、也许23年,要看悟性了。任何人都要在职场上经历,都会有职场经验的积淀。而经验,就是职业经历所带给我的最大的财富。


上海市报业协会会长吴芝麟、常务副秘书长陈晓虹、市报协经济研究委员会主任李翔、计划财务委员会主任陈贤等向石国雄介绍上海报业和市报协发展规划。(图)

中国报协驻会副会长石国雄来上海市报协调研(图)